一课一品·欧亚重点课程展⑥ | BIM这么火,他们用成果说话
▋ 写在前面的话
当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一段全新的学习体验,课堂给予学生的是兴趣还是乏味,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应站在课程的角度审视课堂,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提升课程意识。
为提升全校教师对课程的关注度,加快课程建设效率,打通教育教学最后一公里,学校持续以立项的形式对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全校共立项73门校级重点课程,在持续稳定建设中,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近期,教务处组织对2017年度所立项26门校级重点课程开展了中期检查,欧亚官微推出“一课一品”重点课程中期展系列栏目。26门课程,26种教育的本真呈现,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收获等方面呈现鲜活生动的课程全貌。
第六期:人居环境学院
《建筑信息技术建模-建筑》课程
01
课程介绍《建筑信息技术建模-建筑》是人居环境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之一。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BIM建模能力,通过实际项目的技能训练及素质培养,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图纸识读能力与建模能力,同时初步建立BIM应用思维,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BIM建筑信息化是人居环境学院的三大发展方向之一,本课程的建设及开设也是学院BIM方向落地的举措之一。
课程建设团队
02
麻文娜
副教授
课程建设负责人
课程框架搭建
课程实施
殷颖迪
讲师
课程建设方向制定
杨光
讲师/工程师
课程实施
王彩雪
讲师
课程实施
王齐兴
高级工程师
课程方向制定
课程实施
03
课程建设思路PART1:总规划
PART2:课程内容设计
作为一门新开发课程,根据建筑行业对于建筑信息建模类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及各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需求,解构并重构课程内容模块。
课程内容设计路线图
PART3: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目标导向和工作过程,课程采用CDIO理念,具体从以下两步骤开展。
a.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最终学生要达到建立正确的BIM思维,具备扎实的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熟练的建模软件操作能力及与结构机电其他专业配合的协作能力。
b. 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与学活动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与学活动。本环节的思路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对应的不同模块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设计不同的教与学活动。
课程建设成果
04
PART1:小组作业
课堂大作业-西安欧亚学院行政楼建筑模型创建
本课程采用西安欧亚学院行政中心(已建成)完整的建筑施工图纸作为课堂教学案例,以此案例为载体进行课程综合能力培养。
土木工程1602班陈荣辉说:“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模型,我们懂得了团队的重要性,相互学习进步取长补短。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使我之前学习的知识更加扎实,合理安排团队任务,使每个人都能展现自己的特长。”
PART2:大赛获奖
2014级、2015级、2016级相关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参加全国及省内相关建筑信息技术建模(BIM)大赛获得相关奖项,本团队教师获得相关奖项优秀指导教师。
西安市首届“唐都杯”BIM应用大赛院校组获奖
陕西省“秦汉杯”第二届BIM应用大赛院校组一等奖
麻文娜老师赛前指导
土木工程1601班王景申说:“参与大赛让我成长迅速。与行业各位前辈同台竞技,令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赛后专业评委一针见血的点评和语重心长的教导,令我清晰了学习甚至就业的方向。”
PART3:获取行业证书
通过本课程学习,目前已有齐广泽、李曦桐等20余名学生考取全国一级建模师证书。
PART4:承接咨询项目
本课程建设期间,课程教师及部分学生团队承接了西安鑫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建设》项目,主要对其进行BIM咨询服务,实现多项产学收入。
深圳大学西丽校区项目BIM模型
土木工程1601班吕振宇说:“通过参与真实项目,我将所学与实际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软件操作能力,更是学习到了行业内的诸多规定。”
PART5:对外培训
本课程建设期间,课程教师及学生助教团队对外进行了6场次培训,其中有面向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5名教师的BIM建模培训2场,全国第12期BIM建模等级考试考前培训2场,全国第13期BIM建模等级考试考前培训2场。
面向西安科技大学BIM建模培训
全国第13期BIM等级考试考前培训
土木工程1602班郭思宇说:“担任培训助教,解决学员们的相关问题,自己得到了提升,还能去教别人真的有成就感,这让我更加感激学院及老师让我有机会接触到BIM这个神奇且充满希望的领域。”
05
尾声课程建设一年多以来,课程团队按照规划的思路和进度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获得师生的良好评价。期待未来的课程建设,带来更多新鲜的体验和更丰富的项目实践,助力欧亚建筑信息化人才培养。
往期回顾
欧亚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供稿 | 教务处 人居环境学院
投稿邮箱 | 3332794105@qq.com